永久伊甸院3秒转入无跳转_小妲己湿地福地院免费入口_已满i8点此进入i3浏览器

首页 >> 绿色学校 >> 生态文明教育 >> 详细内容
 
通知公告
生态文明教育 >> 正文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探赜
日期:2022-06-13 16:28:41  发布人:宣传  浏览量:12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经历对自然造成破坏的工业文明之后,重新反思人与自然关系,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进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继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九大将其提升为“千年大计”。2021年3月,全国人大表决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不仅继续以独立篇章集中论述,且几乎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全文,尤其是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全面部署,确定了前进的路线图,描绘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其关键在教育,而高校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环节。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代大学生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倡导者,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推动者,是未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基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本文拟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进行探讨。

课程育人

在课程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大学生了解生态文明知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首要途径和根本途径。

一是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生态文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在“4+1”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应各有侧重,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体系。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意识和理念,让大学生了解国内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让大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70多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树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让大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尤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让大学生了解中国与世界生态环境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是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尤其在理、工、农、医等学科门类中,有不少专业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如地理科学、海洋科学、环境工程、林学、生态学等。在这些专业课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蕴藏其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元素,开展生态文明“课程思政”,或者开设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如“环境伦理学”“环境保护法”“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等。

三是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通识课教学。高校应根据各自学科优势与特色,增设若干生态文明教育通识课。例如,清华大学开设了“生态文明十五讲”通识课,湖南科技大学开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概述”通识课等。

文化育人

《周易·贲卦·彖传》有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文化”一词在起源上就包含“以文教化”“以文化人”之意。作为陶冶人、涵养人的一种重要文化类型,校园文化是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一种强大力量。

第一,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大学校园就是一个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生态系统,是对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直接场所和真实环境。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要秉持节能环保、绿色生态的理念,坚持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结合的原则,打造高质量的“绿色校园”、高标准的“数字校园”、高品位的“人文校园”,做到校园规划布局美、建筑设计美、生态环境美、数字科技美、人文环境美。

第二,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校园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集中体现一所大学特有的思想理念、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等。学校要在宣传工作中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让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同时,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探索宣传教育新方法、新途径,打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新模式,要充分利用环保相关节日开展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如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等。

第三,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校园制度文化。制度具有规范、导向、约束、激励的重要作用。不仅要制定专门的校园环保规章制度,而且要将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等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其他各项规章制度中去,要让大学生把对制度的遵守变成一种习惯,进而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和自觉行动。

实践育人

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的引领和践行。这就特别要求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与个人生活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掌握生态文明技能,养成生态文明习惯,做到知行合一。

首先,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社会实践。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环保宣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参观考察、社会调查、课题研究、科技发明等。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组织,高校社团是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对于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和创建绿色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要鼓励成立各类环保社团,加强对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尤其要对社团开展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活动给予有效指导,并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及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科技研发与创新,将自己所学专业与生态环保联系起来。

同时,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个人生活。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是生态文明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指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要引导大学生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绿色环保的低碳生活,养成节水节电、光盘行动、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良好习惯。要引导大学生贯彻“5R”绿色消费理念,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消费、环保选购(R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鼓励大学生践行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可持续消费,反对和抵制过度消费、攀比消费、冲动消费、奢侈消费等错误观念和行为。在物质丰富的今天,还要引导大学生崇尚简约生活,注重精神消费。告别复杂,回归简单,这也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进步。物质简单,精神富足,是一个人最好的生活状态。

当然,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不是在真空中进行,不是单单依靠象牙塔的力量就能取得好的效果,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所形成的教育合力及育人环境。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需要与全民生态文明教育同步推进、整体提升,并将从根本上引领全民生态文明教育的向前发展。

?

点击数:12收藏本页
筠连县| 佛教| 凤山市| 临泉县| 台中市| 曲沃县| 海口市| SHOW| 栾川县| 临西县|